WFU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龍來讀冊: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下)




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上)」中,留下了一些疑問,例如斯巴達與雅典為什麼是斯巴達贏了、新加坡是榨取式政治怎麼很富裕、荷蘭也是廣納的怎麼世界殖民史他版圖不如英國。這些疑問簡單的來說就是「廣納就是好棒棒,榨取就是好壞壞是否為真?」在開始之前,我們知道,作者好棒棒好壞壞的標準是什麼。




評估好壞標準在經濟發展



作者 Daron Acemoglu 與 James A. Robinson 都是經濟學家,前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制度經濟學家,後者則是哈佛政府學院的比較經濟學家,前者還拿到號稱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John Bates Clark 獎章。這本書結合了制度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以及比較經濟學,所以大體來說還是以經濟制度來看待國家發展,而評估好壞的標準也很明確,就是國家經濟會不會持續成長。

新加坡真的是榨取式政治制度?


作者在書中有清楚的定義足夠集中化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稱為廣納型的政治制度(p106),所以廣納型與民主自由雖然有高度相關,並不等同看待。廣納型與榨取型的差別,與其說是民主與極權的差別,不如說權力系統是分散的還是集中的,權力是否有一定的集中達到協作系統,同時能夠制衡,避免形成極度過度集中,以此來看,斯巴達與雅典是政治制度的差異,經濟上太過久遠沒有相關資料。新加坡雖然政權沒有輪替,但是在經濟制度上,是非常廣納的,在政府制度上,在李家政權不輪替的前提下,公務員制度其實作過非常多次的變革。

荷蘭


而荷蘭,在政治跟經濟制度上,其實非常廣納,但是制度影響世界最大的,無疑是英國,在這點上,或許可以從兩個面相討論
第一個面相是殖民地:是荷蘭在殖民地的統治上,跟西班牙一樣早期萌芽,都在比較相對天然資源豐富的南美洲與東南亞,所以比較容易形成榨取式政治經濟殖民系統,
第二個面相是本國:荷蘭本國長年是廣納式政治經濟制度,所以在國民經濟水準上一直是富裕的。

威尼斯的興亡


又比如書中,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取廣納的政治經濟制度而富裕,返國來帶動制度朝更廣納的方向前進,因而富裕到稱霸地中海,後來因為早期富裕豪族因為固有利益無法廣納新人,在制度上變成榨取,而反致衰弱。這樣子從制度上的解讀雖然有些簡化,而且無視當時國際情勢以及氣候變化影響,但是比起所謂「小冰河滅掉明朝」的地理氣候或乾脆說天命說(補充:「掙扎的帝國 :氣候、經濟、社會與探源南海的元明史」),制度演化還是更值得參考。

這樣子看起來,筆者還是一樣支持廣納就是好棒棒,榨取就是好壞壞,但是這時不免會一個疑問,那為什麼很多國家在貧困的榨取政經制度下輪迴哩?


既得利益太美好,榨取制度擺不掉



地理大發現,除了是大航海時期的開端,其實同時也是舊大陸殖民新大陸的殺戮歷史,最早出去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他們也佔據天然資源最豐富的南美洲跟東南亞,南美洲充滿了銀礦,金礦,各種天然物資,當英國在海洋稱霸時,只能佔領北美或是澳洲這種相對貧瘠的土地,英國只好交出部分權力,跟當地人民發展類似新英格蘭地區的協作模式。

當理解當中的權力分配形式,再來理解近代清帝國與日本的發展或許就會有另一種看法,鴉片戰爭與黑船之後,清帝國與日本各自進行自己的西化過程,日本因為權力原本就在幕府手上,大政奉還是講權力從幕府手上回歸到天皇跟專業官僚,破壞了既得利益體系,所以脫亞入歐的政策比較容易執行,也比較容易形成廣納式的政治經濟制度。

相對的,清帝國當時權力核心仍在朝廷,當這些西化政策就必須鞏固權力中央,即使有五大臣出洋,最後在各種制度施行上,仍然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容易習慣於舊有的榨取體系,當然最後的結果在甲午戰爭中顯現。

當二十世紀民族國家興起後,各個殖民地獨立,殖民母國比較廣納的國家,比較容易發展出廣納式的政治經濟制度。例如原英國的殖民地美國、加拿大、澳洲等,甚至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也相對比較富裕。而母國為榨取系統的,往往當地民眾獨立之後,也會繼續榨取的路徑,甚至殖民母國是廣納的制度,但是國家文化傳統比較榨取的地方如印度,獨立後也會回歸榨取。

我想因為榨取機器建構完成時,這些利益獲得的滋味太過甜美,不容易放棄。這制度包含權力結構、還有文化植入,例如印度種性制度,或是中國儒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也在體系裡面。也因此當殖民地人民推翻殖民政權後,執政者往往放不下魔戒,繼續榨取的輪迴,直到再次被推翻。

不過書中唯一還沒驗證的就是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了,雖然作者書中預測,這樣子廣納的經濟制度搭配榨取的政治制度,最後一定會發生衝突,不過這種預言未來的事情再還沒發生之前,就只能再觀察,就像「人類大命運」寫過去的事情非常精闢,但是寫「人類大命運」時就....(延伸閱讀:未來簡史讀後感


權力的形態決定貧窮富裕



雖然讀者普遍都著重在書名前段「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或「國敗論」,我更側重在副標題「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廣納或是榨取的成因,關鍵在權力。權力能夠協作跟被制衡,就會通往富裕之路,沒有辦法制衡的權力,是導致國家前往貧苦的原因。

對我而言,最大的心得,就是兩位作者以一個經濟模型,以及過去許多國家與殖民地發展的歷史,再次驗證了英國十九世紀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The Lord Acton 1834~1902)的名言: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延伸閱讀

蔡依橙:《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如何打造持續繁榮的體系?
黃貞祥:國敗論-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Data Su:[Balance]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上) - 理論的核心
              [Balance]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下) - 再現制度變遷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