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電影分享:悵然若失又暢然若詩的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本文裡有提到一些歷史背景故事,可以幫助建構背景知識,增加觀影體驗,有雷的連結都有註記,不想被爆雷的不要點,單單從本文內容應該不會因此影響觀賞電影。只看內文的時間應該不會超過五分鐘。但是如果超連結的東西都點來看,應該超過兩個鐘頭吧!



先講結論:


如果你是想要看爽片的,我相信看完會有其他收穫(不過其實最近很多爽片還帶有社會意識,看的有點累,爽片學學變形金剛好唄,劇情不重要,轟炸就是爽),如果你對深入探討戰爭很喜歡,或者就是諾蘭粉絲,那就去看;喜歡看電影時消耗大腦記憶體的,也推薦去看。我個人覺得這會是一部評價兩極的電影,喜歡的會被奉為神作,當然很討厭的會被酸看不懂啦,很值得去電影院看,特別是看 IMAX。

就像史蒂芬史匹柏成名之後要拍自己民族的故事「辛德勒的名單」一樣(結果還是大賣),我覺得這是諾蘭成名之後,想要拍自己國家的那段歷史(會不會大賣續待)。當然我看完是覺得很悵然若失,更覺得暢然若詩,為什麼哩,歡迎繼續看下去。


前言:


以前還算蠻常看電影的,不過這幾年因為一些甜蜜的拖累,所以近來比較少戲院看電影,其實敦克爾克的訊息我是在看電影院的預告片裡看到的(就是前一陣子看的蜘蛛人:返鄉),當下看到預告的時候,就有點動心了。

其實我自認不算諾蘭粉絲,不過不知不覺的,也在電影院看過他好幾部電影,從「記憶拼圖/memento」、「頂尖對決/ The Prestige」、「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全面啟動/Inception」到「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都在電影院看 IMAX ,個人覺得他的電影很值得在電影院看,所以一如往常的訂了大直美麗華 IMAX。





從預告開始就對這選題就很感興趣,不如過往作品,這是諾蘭第一次拍攝真實歷史的故事,第一是想看看在歷史之壁的限制下,諾蘭如何發揮所長說好一個故事(當然也可能說的很爛)。第二個當然是想知道,為什麼要挑選「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作為主題,這可是改寫自真實存在的歷史「敦克爾克大撤退/ Dunkirk evacution」。這可是二次大戰中英法聯軍知名的大撤退,彰顯著英法聯軍在歐洲本土的敗北。

或許,有些人對這段歷史背景不是那麼熟悉,想要知道相關背景故事這裡有幾篇給大家參考
可以看:黑貓老師之敦克爾克的背景故事
另外這裡還有一篇:敦克爾克的歷史與精神」,
想看影片的有:「敦克爾克歷史故事補給包
另外歷史說書人海獅說也有:「德國視角的敦克爾克戰役
(有三集唷,第一集第二集 / 第三集
上面這些都沒雷,在看電影之前先看過的話,或會對電影畫面所呈現的當時的歷史故事有更多感受。


關於電影


依照諾蘭導演過往的敘事模式,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故事線的主軸分成三段「陸/海/空」vs「一週/一天/一小時」的描述,三段不同時空彼此運行,因為三段故事分頭敘事卻又彼此有關連,我也沒想過過去諾蘭那種分段式的敘事法,在真實的歷史故事也可以很飽滿的展現。





若覺得有點混亂,可以參考「敦克爾克故事時間軸總整理」<-這個影片有雷,不想被雷的不要點,會對時間軸比較清楚。另外「W_看電影:敦克爾克」「萬人迷電影院:敦克爾克大行動」<- 都有雷,不想被雷的不要點)都有製作心得影片,可以幫助了解這電影背後的一些歷史。以及電影背後的一些拍片點滴。(這一段的影片都有雷,怕被爆就不要點

另外,如果對於敦克爾克撤退的里程不知道有多遠,葉郎:異聞筆記分享一張相片(原文網址在此),讓台灣的我們對於撤退的里程有更深刻貼近的體會。




from葉郎:異聞筆記:《Dunkirk 敦克爾克大作戰》的里程冷知識:
敦克爾克的40萬英軍隔著英吉利海峽離家有26英里,換算公制大約是41公里。全馬比賽比敦克爾克大撤退的距離只多了1公里。
這張去年被廣泛報導的照片是從嘉義阿里山上拍澎湖的花火節,拍攝地距離煙火超過100公里。下方清晰可見充滿燈光的嘉南平原隔著台灣海峽和澎湖相望,兩者海岸對海岸的最近距離約44公里,比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里程還多了3公里。


個人心得


首先,這是一部在電影院觀賞體驗會遠大於在家中的電影,強烈建議看 IMAX 版本,可以感受畫面所帶來的震撼感。或許有人家中已經有藍光/HDR甚至4K的螢幕,但是我覺得感受還是差異很大,個人買過3D藍光在家看星際效應,效果還是差很多。我想諾蘭的目的,就是希望拍出在電影院才能獲得最佳體驗的電影,吸引觀影者到電影院觀看。

第二,看電影的過程中,我有點反思什麼叫做看電影的真實,看過 4K 120幀未來3D的比利林恩,也看過 VR ,畫面都很真實到有點疏離(也可能是劇本的關係,或是演技沒辦法跟的上),相反的,這電影用 IMAX 膠片,連3D都沒有,觀影者一樣會身歷其境,彷彿自己就在這個海灘上

第三,過去諾蘭的電影多數為超現實電影,這次用過往非線性敘事的模式,來拍攝真實歷史。多主軸多人物、多故事線且多重交錯,將同個事件層層渲染,你記不得故事人物的人名,但是他們的行動都會影響著你,或許你很想探究電影中每個人物更多的故事細節,或許故事人物沒有所謂成長經歷轉折,但是又覺得當下所呈現的事件就已夠印象深刻。

其他感想很多,小人物的戰場上如何求生存,軍官如何在混沌的戰局中做出覺得正確的判斷,人性、以及國籍之間的衝突,生死剎那間如何作決斷或如何避免被決斷的人性矛盾等,恐懼時的自私以及利他的無私,再說下去就爆雷了,歡迎各位看倌去看電影細細體會。

總之,這是一部沒有主要故事線沒有主角的電影,電影的卡司很大,可是也認不出明星,故事中的人物對白很少,但是從畫面中什麼也都說了,電影裡頭沒有敵軍,但是敵人卻也無所不在,電影到最後彰顯活著就是勝利,但是回想前面影片,戰爭之中,到底有誰是真的贏家?

或許我想應該很少人看完這部電影的當下很爽,就是很悵然。但是電影的最後,在英國本島上迎接士兵的,是歷經絕望後的希望,是悵然之後的暢然

看過電影的人或許可以體會我這種「悵然若失又暢然若詩」的感覺,這不是一部看完會精神滿滿迎接接下來挑戰的電影,但是會讓人看完以後對於戰爭、對於死亡、對於生存會反覆思量的電影。很值得推薦。

也希望更多台灣這塊土地的過往歷史,也有機會在大螢幕向觀眾訴說他的故事。


《敦克爾克大行動》電影畫面與史實照片的對比

延伸閱讀:


'Dunkirk' 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We Really Try To Put You On That Beach' :這是諾蘭上國家公共廣播網(National Pubilc Radio / NPR )的訪談,有諾蘭的聲音唷
Spitfires, flotillas of boats, rough seas and 1,000 extras: Christopher Nolan on the making of Dunkirk, his most challenging film to date:諾蘭自己寫的唷
在敦克爾克無英雄、無仇敵:作為歷史學家的諾蘭
原來恐懼是長這樣的?──《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逃命士兵
《敦克爾克大行動》:在逆境中飛向群星

《敦克爾克大行動》:成功之後,處理自己人生議題的諾蘭。